2009年4月6日星期一

鴿子型教會書摘

前言:網路無國界
瑪莉原本要寫現代基督教。想來必引起不同宗派的強烈意見,甚至是異教徒的反彈。那麼,怎麼辦?寫「基督教的未來」?這也不行!我們不預測未來。
現代是網際網路的世代,不同的世界觀在網路上相互影響,這股浪潮不容小覷。
本文是書摘,試著從美國現階段的教會趨勢,省思台灣教會的未來;或許國情不同,卻也是一個思考面向。

序 摘要
這本書為搖搖欲墜的世界帶來希望。它指出怎麼駕馭改變浪潮,航行在二十一世紀的洋海中,大力展現福音,切合迷失世人的需要。它挑戰教會與信徒,要抱著學習的態度,順應後現代的大環境…停止發牢騷,開始在後現代的社會中活出基督的生命。這本書會讓你覺得不自在,但卻會帶給你盼望。

鴿子型教會不只是另一個時尚,為餵養基督徒領袖,使他們能夠切合時代的需要,並且走在時代的尖端;它還具有相當潛力,能夠轉化教會,就像九十年代早期的典範轉移(Paradigm Shift)改變了企業界一樣。

對一個把未來視為禁區、與後現代文化漸行漸遠的教會而言,上帝已經興起了挪亞的「鴿子型教會」。這種教會是信心的團體,既大膽又英勇,在洪水改變之後,正搜索這個新世界。他們會把怎樣做行得通或是行不通的消息回報給我們。挪亞的鴿子型教會正開啟創意思考和深刻靈性的前緣,這種教會將查明何處是在後現代世界中服事的所在地。

本書的目的不是用來預測未來,而是要為當前到未來可能發生的變革和應許先行準備。

以下是書摘
.人往往容易高估當前所發生現象的短期影響力,以及低估其長期影響力。

.世界上到處都有這種人,他們對未來的憧憬,不過是回到理想化的過去。

.旅客注意,前無道路。路是人走出來的。

.不是後現代才發明「去物質化」:在舊約撒迦利亞書中有去物質化神學,先知警告:「4:6 他對我說:「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。萬軍之耶和華說:『不是倚靠勢力,不是倚靠才能,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。』~在後現代會自動加上,甚至不倚靠解決方案。

.去物質化的靈性: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,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(林後四18)。

刺青:為了克服內心空洞,在自己身上打洞,認定為一種自我預防接種,並且用刺青覆蓋自己的身體,同時否認與肯定肉體的存在。

.牛奶咖啡的社會:後現代文化正簽署單一「歸化公民主義」(hyphenism)」的死亡證書,頌揚新的「混合」。這種混合是一種「多樣化差異」的誕生,遠超過多元文化融合論的範疇。有些人稱之為「後種族(Postethnic)」。我比較喜歡稱之為「大同思想(cosmopolitanism)」,或稱之為「牛奶咖啡社會」。各種文化正逐漸變成多彩多姿的無色彩。
世界正逐漸變成一個單一的地方。網際網路的特質之一,就是突破障礙藩籬。後現代兒童在網際世界交友的選擇與人種和種族地位之間毫無關係。這些兒童將使種族的藩籬變得模糊不清。

.佈道家葛理翰總是堅持,從文化意義的角度來看,不同種族的婚姻不管怎麼都是合乎聖經的選擇。在聖經中,我們看到一些面熟能詳的例子:摩西的妻子西坡拉,是古實人,屬於黑色人種;嫁給波阿斯的摩押女子路得,也屬於黑色人種。

.約翰衛斯理說:你若不能用講理或說服的方式,使一個人進入真理,永遠不要試著強迫他進入真理。倘若愛沒有驅使他進入真理,那就把他交在全地審判者上帝的手中。

在後現代文化中,種族多元是標準常態~
「階級」將成為生活經歷和契機的主要因素:對下一代而言,主要的差異不再是種族或性別,而是階級。他們不是在種族和性別中,找自己身分的本質,而是在階級和文化中。

.全球本土化(Glocal):全球並沒有誕生出單一的世界宗教,全球的宗教似乎更是彼此大相逕庭。

.英語在全球的優勢已經使它成為協調文化差異的工具,而不是用來廢除差異。

.強勁的雙響鈴: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,在社會各方面,反多元文化融合主義會節節升高。
多元文化融合主義:中年雅痞的嘗試,要恢復自己長久已忘懷的政治獻身,卻同時不需交出自己從過渡期所得到的經濟利益。

.後現代性格:喜歡部分真理,勝於「謬誤的整體(false totalities)」。後現代的人更可能知道真理的糠秕,而不是真理的穀穗;誤把「大嗓門」的人當做是真理的傳達者。他們總是在學習,但從未真正了解真理的面貌。

.異端邪說有些事物有基督教異端邪說的特質,不是因為這些事物的本身是假的,而是因為它們半真半假,它們的部分真理是從其他真理的上文下理中產生的。
我們能夠預測後現代文化會成為異端邪說的全盛期。

.有人預料在2010年之後,伊斯蘭教將會取代猶太教,成為美國第二大宗教信仰。

.在「現代」這時代,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全部,並且人們了解我們整個人;在「後現代」時代,我們只知道一部分,人家對我們的認識也只有局部。教會的挑戰是幫助人們,在真我改變時,能忠於自己。

.教會將要喚起分裂的自我,進入專一的愛,能全心愛上帝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(申六5)。」

.教會將幫助人們發出沉著、冷靜、鎮定、整合性的靈性;到那日,我們就會知道自己,並且為人所認識,不是部分認識,而是全然認識,甚至是面對面的認識。

.從宗派到族群:未來是「主權個體」的時代,每個人的思想、行動就像過去的國家,處在跨國性多邊協議的統管中。宗派教會模式是中等智力、中產階級、中等收入、中年---適合舊工業現代時代的中產階級風格。

.不要正常:後現代的人「做不正常的事」。後現代的人「在轉型」。對後現代的人最大的悔辱是指控他們很「正常」。後現代的人「不做正常的事」;他們努力不要成為群眾的一部分。正常先生和正常太太在後現代並沒有立足之地。

.教會最大的問題之一「溫和的人帶領溫和的人。」而,對現實社會來說,我們身處於尋找奇特經歷的文化之旅,年輕人抱著唐吉訶德的精神,到彩虹的盡頭尋找一堆金子。

.所有的標籤都是誹謗: 從神學的角度,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已是過去的歷史。默許這兩者的人會陷入官僚主義和野蠻行徑的迷宮中,動彈不得。

.有一天,我領悟到「右」和「左」都是靜態,是屬建立已久的種類。只有已有預設立場的人才會想左,想右的。然而,左和右並非唯一的種類。從事運動的心態不是問:「你是左派,還是右派?」而是問:「你是在前線,還是在後方?」

.社會學觀點:在後現代文化中,教會成長或稱為國度成長更合適,並非基於「同質的原則」,而是基於「異質的原則」。
.今日有許多不同的家庭種類,你的教會是否觸及這些人:無子女家庭(這在人口統計學上是成長最快的趨勢之一)、單身家庭、混合家庭、單親家庭、女人當家的家庭(佔目前所有家庭的百分之29,是前所未有的情況。)
二十一世紀會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當家做主,以及看見愈來愈多人獨居。

.北美教會有老化的現象,教會裡漸漸看不見年輕人、單身成人或中年無子女的夫婦之蹤跡。

.身分認同政治(identity politics)/身分主義(identitarianism):就是基於「我們是誰」來解釋「我們做什麼」和「我們的意圖」;種族認同身分會引導我們進入歧途。

用相反團隊來解決問題或進行合作計劃:耶穌的團隊是由人群混雜組成的,這些人並不是什麼「合適人選(fit in)」,而是「彼此合作(fit together)」的一群人。

.拓植全球性教會:這並非意味著單一文化會眾的形態已步入盡頭,但是,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以比過去更快的速度,拓植全球性地方教會。
在後現代改革教會中,排他是否就像在天堂中一樣,是不合時宜的?

.當人人皆同意時,當中就至少有某個人沒有動腦筋思考。

.結合,而不是融合:
Hans Kung:宗派主義和融合主義是教會目前最大的兩個威脅。

.未來的重大試探是自我設計的靈性:品嚐自己烹調的信仰。它已經以新世紀靈性的形式存在,它轉化不同的信仰傳統,融匯成一大鍋燉肉(或是,令人作嘔的東西,取決於誰是調製者)。轉化很容易從結合變成融合。

.當西方世界的優勢沒落,伊斯蘭勢力在全世界高漲,未來會有人把基督與一小方塊印度教,或是一小塊佛教接合在一起。也許把基督與佛教接合,要比與其他宗教接合,容易得多;因為嚴格的說,佛教不是有神論信仰,而是一個智慧的體系。「禪學佛教基督徒」不僅人數眾多,並且已經擁有實際的印刷工業。
現在已經有一些「伊斯蘭基督徒」和「基督伊斯蘭教徒」,他們公開宣稱能夠把基督嫁接在自己的信仰體系上。

.結合,而不是融合
我們是否能夠建立聯繫,而不會使差異性變成一致性?我們是否能夠學習,在充滿差異的世界中,活出彼此的信仰?

.1994年春天,小說類頭號暢銷書《聖境預言書》。次年起,大約有一千本出版的書籍是以「靈魂」兩字命名,談到靈性與個人成長。

.屬靈寫作不一定是談論關於上帝的事…而是關於人類對所有涉及上帝意義的渴慕。

.1997年,當美國人被問到誰最可能上天堂?最高答案的得主是德蕾莎修女,佔百分之七十九。

.讓靈魂揚帆出航的尋神狂潮:靈性海嘯已襲擊後現代文化,這一波在未來幾十年不會被中斷。這一波浪潮是:人們想認識上帝。相較於認識上帝,他們對關於上帝的事以及認識宗教,就不是那麼有興趣。人們要在「裡面」體驗「那遠超一切的」。

.這龐大的靈性饑渴不見得對組織性宗教是好兆頭,並且也不見得會轉化為對教會的興趣。
相較於白皮膚的美國青少年,非裔美國青少年想靠網際網路取得宗教體驗的人數是前者的四倍。
出人意料的是,較年輕的後現代者比他們的父母(現在約五十歲上下)更願意上教堂。

.宋泉盛(C. S. Song):可悲的是,往往人在聖靈的大愛中遇見耶穌時,多半是在教會之外,而不是教會之內。再來, Jeff Woods 說:社會對上帝不會不感興趣;社會對有制度的教會絲毫不感興趣。

.「世界比教會更能助人提升靈性」是正確的嗎?
教會必不可把神秘思想掃到地毯底下。超自然是正常的。第六感(ESP)是真的,不是想像的結果,也不是患了精神分裂症。

.俗語說:「有天堂,有地獄,還有緊急要事。」教會,你的緊急要事是什麼?

教會,我們做得到,我們是那種行在水面上的人。有一句格言:任何沒有明確禁止的事,保證必會發生;所有可能發生的事,都會發生。當上帝的靈在我們裡面居住,我們住在上帝裡,凡事都能。沒有一件事是不可能做到的;完全的平安是可能的,並且可以無處不在。

「終極真實」並不是一樣東西,也不是一種思想,更不是一套律法。終極真實是人際關係。

我們注定要活出自己無法想像的生活。

神學家莫特曼寫道:「教會(Church)的頭一個字母,不是指教會,而是基督。」

小結
在現代世界,我們必須「腳踏實地」。在後現代世界,我們必須「踏入水中,行在水面上。」儘可能貼近著風航行,並且…掀起浪潮。

每誌一句那裡人太多了;沒人去那裡!

後記:我什麼都不知道
這本書相當厚,把社會/宗教現象講得這麼厚,是好書嗎?瑪莉只做了部分書摘。怎麼都是書摘?沒有自己的看法嗎?各位看倌,這是新書,這些書摘就讓我思考許久了,還未能盡其書然後寫出心得。就算找到答案,也能被自己活潑的思維解構掉的啦!
如何從這些摘要的啟發,整理出整全宣教的模式?或許我「去行」比「去想」更能在未來世界中經歷答案;可是,我能單單付諸行動而不去思考方向嗎?

吳蔓玲譯,遂特著,《鴿子型教會》,台北:校園,2007/12。
引用: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margaretchuo/article?mid=6893&prev=7114&next=3795&l=f&fid=18#top_save
卓瑪莉~向高處行 - Yahoo!奇摩部落格

沒有留言: